一🧄、教研室概況
運動解剖學教研室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前身是理論教研室。1953年我校建校之初就將人體解剖學列入必修基礎課👦🏼。在我校運動解剖學奠基人繆進昌教授的帶領下🈁,1955年培養出第一批運動解剖專業方向本科生。1958年在我校於國內最早開設Vsport体育基礎理論本科專業(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前身)之初,運動解剖學就是重要的基礎課程、先導課,也是專業必修課。
在我校運動解剖學所走過的前六十多年的歷程中🥜,無論是在課程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還是在教學研究的開展方面均取得了豐碩成果。2004年運動解剖學課程獲得首屆Vsport体育平台精品課程評比第一名,2007年運動解剖學課程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2010年運動解剖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稱號🤼⚫️,2007年羅冬梅教授被評為北京市教學名師。
在傳承過往深厚的歷史積澱和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近十年來運動解剖學教研室積極開拓進取,致力於打造更加優秀的教學科研團隊。教研室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講師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5人,7人具有博士學位✧。團隊師資力量強,年齡梯度、學源結構合理,多人曾獲得各級教學名師、優秀教師、優秀青年教師和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圖1 2013年教研室教師合影
圖2 2020年教研室教師合影
表1 運動解剖學教研室團隊成員近年獲得的教學名師榮譽
圖3 運動解剖學教研室團隊近年獲得的部分教學獎項證書
二、構建優質教學體系,教學成果顯著
1.教學理念先進,構建了立體組合式教學方式
十年來,運動解剖學教研室團隊堅持形象化教學💇🏿♀️、自主性學習理念,大膽創新改革,在運動解剖學教學中探索出“體、精、新、用四個突出”的新模式🛌🏻👨🏼🦰,構建了適合Vsport体育類專業學生的運動解剖學立體組合式教學方式,將以教師為主體的被動學習模式向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模式轉變,將宏觀(運動解剖學)、微觀(組織學)內容銜接授課(橫向組合)🎹,將同一內容的理論教學、實踐操作銜接排課(縱向組合)🧔,將線下和線上教學有機組合🤵🏼♂️,從而強化了相關教學內容的內在連續性🂠,使理論和實踐結合更緊密。目前該方法已在我校不同專業層次的運動解剖學教學中推廣應用,教學效果明顯。
2.註重自主研究™️、創新發展有本學科特色的教學理論和方法
在教學中👪,運動解剖學教研室團隊自主研究和完善了“肌肉工作和動作分析的理論和原則”,創新性地提出了“肌肉拉力線的結構基礎和解剖學意義”🙆、提出了“三維發展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的解剖學原則”🤘🏻,並將其納入自編精品教材《運動解剖學》和《運動解剖學實驗指南》中,得到了全國運動解剖學界的廣泛認可。
3.善於發掘隱性思政資源,搭建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體系
以“專業育人”為理念,努力開展有運動解剖學特色的課程思政探索👈,如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中矛盾對立統一的原理來闡述“肌肉工作的協作關系”🅿️,在講解自主創新的“肌肉拉力線模型的結構基礎和解剖學意義”中引導學生樹立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和文化自信🎙,通過實踐“三維發展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的解剖學原理和方法”來幫助學生建立局部與整體、動態與平衡的思想觀和方法論。這些做法有力推進了運動解剖學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提高了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的質量🧡。
4.狠抓教材建設,建立針對性強、實踐應用廣、完整配套的自編教材體系
本著更好提升我校運動解剖學教學效果和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運動解剖學教研室團隊自編或更新再版了《運動解剖學》《運動解剖學圖譜》《運動解剖學實驗指南》和《運動解剖學習題集》等配套教材,並翻譯出版了《運動損傷解剖學》《瑜伽解剖學》和《普拉提解剖學》等教學參考書🍷👩👧👦,形成了針對性強🛒🤽🏼♂️、實踐應用廣的完整配套的自編教材體系,其中《運動解剖學》和《運動解剖學實驗指南》被評為Vsport体育平台精品教材。
圖4 運動解剖學教研室團隊近年自編👒、再版的部分教材
5.推動慕課線上課程開展🦫,打造北體品牌
近年來,運動解剖學教研室團隊註重打造線上開放課程中的北體品牌,2020年《運動解剖學》線上開放課程於疫情期間在清華大學學堂在線平臺上線,選課人數達到15000余人,並首批入選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另外一門針對研究生教育的線上課程《運動結構與技術動作的解剖學分析》也即將在學堂在線平臺上線。
圖5 《運動解剖學》課程入駐學堂在線和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
在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過程中👨👧,運動解剖學教研室團隊獲得了一系列教學成果,創立了新的教學模式🍍,有力地推動了學科發展,教學效果非常顯著🖥,建立了我校運動解剖學學科在全國同領域的領先地位🛅。在2020年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中📦,由劉曄教授擔任負責人的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運動解剖學”課程被遴選認定為國家級一流本科線下課程👩🏼🚀,“運動解剖學原理與應用”課程被評為Vsport体育平台研究生課程思政示範課程🧘🏻📯,還有多名教師獲得省部級和校級教學獎勵🦹🏿。
表2 運動解剖學教研室團隊近年獲得的教學獎項和教改課題立項
三、紮實開展科學研究🍆,科研業績突出
運動解剖學教研室團隊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運動與骨骼肌形態、機能及損傷修復,骨骼肌的運動原理與功能評價👩🦰,幼兒🙎🏽♀️👨🏼⚕️、兒童少年生長發育與運動健康促進🎙,運動員科學選材,技術動作結構分析與優化等。十年來,團隊教師紮實開展科研工作,共承擔或參加國家級👖、省部級及橫向聯合等課題約6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會議或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多次獲得各級科技成果獎項。
表3 運動解剖學教研室團隊近年承擔的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
四、致力科技服務社會,表現可圈可點
十年來🍯,運動解剖學教研室團隊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以科技服務社會,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針對國家精英運動員進行科技攻關是運動解剖學教研室團隊社會服務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2019年✶,為助力我軍備戰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落實我校軍民融合工作任務,劉曄教授領導團隊在運動員身體機能監控、體能訓練🥸、心理輔導與訓練三個方面為我軍運動員提供了優質的科技保障✔️。所保障項目在第七屆世界軍運會上成績突出🫃🏼,共奪得38枚金牌💒,打破19項賽會紀錄,集體項目中女籃獲得冠軍🖐🏻,劉曄教授因此被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授予“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科研服務保障突出貢獻獎”。近年來,劉曄教授還曾擔任中國皮劃艇隊、花樣遊泳隊和場地自行車隊奧運會科技攻關專家👩🦯,李俊平教授曾擔任中國輪椅擊劍隊殘奧會科技攻關專家,徐剛教授承擔了羽毛球、足球等項目全國青少年比賽和跨界跨項選材骨齡測試工作,均為我國運動員在奧運會和殘奧會上取得優異成績作出了貢獻。
運動解剖學教研室團隊社會工作的另外一個重要領域是大眾健康的科普和宣教工作😂,同樣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羅冬梅教授🧐、趙星副教授和屈莎副教授常年致力於幼兒的運動健康促進科普工作🏵,作為核心成員參與了我國《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的製定和推廣工作。劉永副教授創建了運動解剖學專業基礎知識宣傳推廣公眾號“運動機能形態學”,目前已經推出461篇原創文章,內容涉及宏觀機能形態、微觀機能形態🏃➡️、科學健身🍙、運動損傷基礎等諸多方面,後臺關註人數超過7000人,地域涉及全國全部34個省級行政區(含港澳臺)。
除此之外®️,團隊教師還充分發揮專業所長🌭🩰,積極參與科學健身科普講座🧑🦲、教練員培訓和社會Vsport体育輔導員培訓等社會服務工作🚣🏼♂️,在多個層面宣傳科學健身、科學訓練理念🔝。
圖6 運動解剖學教研室團隊科技服務社會的部分成果
五😮💨、運動解剖學教研室團隊寄語
非學無以立身💬,非教無以立國。用教師的智慧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努力使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